【带你一起看大展】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 王笑妃
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序厅,迎面而来的是一片白桦林,中心一面红旗随风飘扬,伴随着《露营之歌》响起,观众瞬间便进入了90多年前那段烽火岁月。
烽烟已远,印记犹在。本次特展是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的首次集中亮相,文物、标本、档案文献、历史影像、历史场景相辅相成,立体呈现了林海雪原深处那群勇赴国难、英勇抗敌的英雄,充分展现出中华儿女顽强不屈、血战到底的民族血性。
“地窨子”里的战斗
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抗日武装。本次展览以考古为切入点,依托近年来鸡冠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和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的考古成果,真实再现抗联当年的斗争、生活环境和斗争策略。
展览现场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寒冷的感觉仅持续至十月底,往后就变成了‘刺痛’。进入十二月后,连雪也不再下。若是下雪反倒会暖和些。”侵华日军的日记中,记录了东北零下四十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展柜里的一双胶鞋鞋底,已被冻得如石头般坚硬,在鸡冠山上,它与破皮袄、靰鞡鞋一起,记住了零下的夜、结霜的脚和还未愈合的伤。
在东北冬天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抗联战士们住哪里?展厅中复原了一间林海雪原中的小木屋。简陋的小屋,有一半在地下,地上部分用原木垒成墙,房顶白雪覆盖,房檐悬挂着簇簇冰锥。这间木刻楞式半地穴房是鸡冠山抗联密营遗址簸箕掌F4的复原场景。小屋内,靠西墙内侧建有火炕,火炕东北部有方形进火口,炕面西南端延伸挖出一条烟道,烟道末端与炕内火道相连,直通向室外。如此集供暖、排烟于一体的设施组合,显示出抗联战士的建筑智慧。
“此前我们只能通过当年日伪留下的照片,来还原当年的抗联生活。近年通过我们的考古工作,还原了抗联密营的复杂系统。”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红石砬子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孟庆旭介绍。密营往往建于高山密林间背风向阳的坡地上,谷口设置明暗多道岗哨,内部除居住区外,还分布有大量的战斗工事,以及用于生产、生活、训练的大型室外活动平台。
抗联战士值守岗哨时,会临时住在“地窨子”里。地窨子是东北地区一种半地穴式的简陋民居,多靠近水源,背依山坡,向阳而建。这次展览将地窨子“搬进”展厅中:一棵树下,紧挨着挖有两个圆形的深坑,地上坑口用草皮、树枝等覆盖,再用泥土封盖至与山坡平齐,极具隐蔽性。仔细看,坑内四壁还有烟熏痕迹,这是因为地窨子设有环形火墙和地面火炕的取暖设施,可帮助值守岗哨的战士抵御严寒之苦。
孟庆旭介绍,这种半地穴建筑牺牲了舒适性、通风与采光,只为更隐蔽、更持久地与敌人战斗。正如展厅中回响的《抗联第一路军军歌》所唱:“夺回来所失的我的祖国,解放那亡国奴的牛马生活。”战士们蜗居地下、忍饥挨饿,一切只为保卫祖国。
粮食要用生命来换
抗联战士吃什么呢?或许有人以为山林物资丰富,野果野味遍地。实则不然。在日伪当局对东北抗日力量不断进行“大讨伐”“围剿”的情况下,抗联战士的粮食要用生命来换!展柜中,侵华日军野副“讨伐队”司令部1940年的两份《讨伐旬报》,记载了一段触目惊心的史实:1940年1月18日,杨靖宇部队征集粮食物资人员遭遇“讨伐队”,5人牺牲;2月11日至20日,杨靖宇部队与日伪军警3次交战,两个下山筹集粮食的队员牺牲,杨靖宇随后粒米未进,直至壮烈殉国。这段记录,也印证了杨靖宇将军“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的真实。
展厅中,考古人员根据在柳河大河东抗联遗址发现的数座粮食窖藏遗存,复原了当时的粮窖陶缸结构。大河东遗址是杨靖宇将军领导的抗联一军创建的抗联密营遗址,文献记载该遗址是抗联重要储粮场所。粮窖由一大一小两个陶缸套装构成,里面较小的陶缸内装粮食,两缸之间填入木炭以防潮。为了保护珍贵的口粮,上面还倒扣了一口缸。陶缸半埋于地下,周边围以红烧土,四周用石头垒砌成堆,足见战士对粮食的珍视。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对出土陶缸中粮食进行分析鉴定,有谷类、豆类、果蔬类与药用野生植物等,多样的作物折射出抗联筹粮之艰难。“别看缸不大,里面放了十几种粮食,有小米、玉米、高粱……有一部分甚至都不能称之为粮食。南瓜、冬瓜等耐储存的蔬菜,以及草的种子,也被充当主食。可以看出,当时抗联已经征集不到成批量的粮食了,这些可能是东家一捧、西家一捧,从老百姓自己口粮中省出来的。”孟庆旭说。
展柜中的靰鞡鞋已破烂不堪,却是东北抗联精神最生动的注脚。靰鞡鞋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传统御寒鞋履,凭草纤维的保暖、兽皮的防水,以及宽大鞋型,能在寒冷环境中有效御寒。粮食紧缺时,战士们连穿坏的靰鞡鞋也舍不得丢弃,会把它挂起来晒干,用雪水烹煮,作为食物果腹。
因地制宜的战斗智慧
东北抗联孤悬敌后、爬冰卧雪、殊死抗敌,不仅靠顽强的意志克服生活之艰苦卓绝,更展现出卓越的战斗智慧,与敌人斗智斗勇。
在冰天雪地间,抗联战士发展出独特的岗哨系统。抗联密营在出入口设有多道岗哨,每一道又分为明哨和暗哨。明哨指“地窨子”,暗哨指战斗位。冬天时,“地窨子”半地穴结构上覆雪伪装,既可避寒,又布满观测孔,可作前沿哨岗。展厅里多媒体示意沙盘的生动演示,让观众可以直观了解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二趟沟(三棚砬子)区域内,是如何构建警戒防御系统的。这一区域内沿沟谷设置多道岗哨,明哨和暗哨相互配合。战斗位暗哨凭借其隐蔽性和战术位置,通常最先发现敌情并发起阻击,枪声是最高效的警报,明哨随即响应。这套岗哨系统有效解决了生存隐蔽、持续警戒和灵活反击的难题,体现了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游击战精髓。
展板上的抗联游击战术,同样体现了抗联战士的战斗智慧。杨靖宇将军提出“四不打”战术:地形不利不打,不击中敌人要害、不能缴获武器不打,要我们付出很大的代价不打,对当地人民损害大不打。这一战术既贯彻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思想,也体现出其严明纪律与深厚为民情怀。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赵一曼烈士的诗句,道出了东北抗联将士舍生取义、捍卫家国的革命情怀。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走出展厅,走进夏日灿烂的阳光,一句话涌上记者心头:“铭记历史,不是为了保持仇恨,记得那血与火的磨难,是为了守护现有的光明。”
据悉,展览将对公众免费开放至2026年2月。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1日 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带你一起看大展】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 王笑妃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序厅,迎面而来的是一片白桦林,中心一面红旗随风飘扬,伴随着《露营之歌》响...
在广袤的河北大地上,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翻滚,大型联合收割机往来穿梭。从6月6号起,河北进入三夏大忙时节,麦收作业自南向北陆续展开,眼下3300多万亩小麦收获已接近尾声。河...
▶ 中考,开考!今天,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开考。今年,本市共设18个考区、236个考点、3862个考场。各区各校严密考试环节,优化温馨服务,保障考生安心应考。▶ 欢迎!...
广袤南海之中,蕴藏着无尽宝藏。千百年后经科考发掘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时,这些跨越时光的沉船文物,仿佛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6月12日,受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的影响,海南大...
捏泥问火,古埙听音。日前,“红山文化陶埙研究工作室”在位于朝阳市的德辅博物馆成立。这是红山文化分布区域成立的首家陶埙工作室,也开创了从古乐器角度研究红山文化的先河。红山文...
【来源:朝阳发布】探秘中华文明的起源、传承古老的制陶技艺、沉浸式体验考古的魅力……5月24日,“探寻牛河梁 陶艺新课堂”——朝阳市青少年宫文旅研学公益实践营活动走进牛河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光明日报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今年文博会上,咖啡师都变机器人啦!不但能现磨咖啡豆,还能做手冲、拉花咖啡。”展商王学勤惊奇地发现,围绕AI的文化应...
《内蒙古日报》(2025年5月6日10版)。自白远古时代那抹彩□高玉璞 我们彩陶被喻为泥与火的结晶,新石器时代那抹涂在陶泥坯胎上的红色成为壮观的历史印记,有“史前艺...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 任波 通讯员 谢一帆)从学术殿堂到公众视野,新书《何以汉服》正以严谨与趣味并重的方式,让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华服走出展柜,走进现代人...
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人民法院团支部青年干警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以“溯源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在历史的原点触摸民族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