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龙坞茶山的一盏斗笠灯,如何惊艳乡村和世界?

2025-05-18 12:0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力 通讯员 毛珮瑶

近日,由杭州艺术家刘卿、陈子汗、徐捷团队创作的公共艺术家具作品《笠映》惊艳了西班牙巴塞罗那艺术中心,在“春无界——中西艺术家当代艺术联展”中斩获殊荣,也让西湖区转塘街道长埭村的艺术乡建实践成果站上国际舞台。

“外国人一眼就能读懂斗笠的东方意象,但更打动他们的是人与土地的关系。”刘卿拿起印着“笠映”二字的图册——那是团队用素描纸打印、一针一线装订的设计图册,在巴塞罗那展览时被欧洲艺术家争相传阅。

受访者供图

《笠映》的创作灵感,始于一次对话。

时间拨回2024年初,长埭村党总支书记李卫东看着村里的路灯,提出了疑问,路灯总是千篇一律,能不能做出长埭村的特色?后来,李卫东找到了刘卿、陈子汗团队。彼时的长埭村因秀美风光引来众多艺术创作者来此定居创业,并形成了“环村艺术链”,唯独基础设施缺了艺术氛围。

如何将艺术与地方特色共同融入路灯造型?设计团队在茶田里找到了答案——茶农采茶时戴的斗笠。“斗笠是茶农的‘第二张脸’,遮阳挡雨,也承载着土地的温度。”刘卿、陈子汗团队将斗笠的竹编纹路解构成几何线条,打造出兼具现代感与乡土性的灯盖。

受访者供图

“斗笠灯”作为公共艺术家具在长埭村试点铺设后,村民直呼好看,并自发开展了第二期路灯改造工程。夜幕降临,当新增的斗笠灯悉数亮起,整条村道宛如一条跃动的光带,串联起茶农的家与茶山,生长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村茶山脚下有片很漂亮的花海,希望能借助斗笠灯把这片空地打造成‘乡村剧场’。”艺术激活的不只是乡村公共空间,更是乡村的运营思维,斗笠灯铺开后,李卫东联系设计团队提出了进一步诉求。

花海作舞台,茶山变幕布,设计团队将16盏形态各异的斗笠型路灯组合成作品《笠映》,体现茶农一天中的身姿变化:初醒感受第一缕阳光,而后躬身劳作采摘茶叶,时而垂头闲憩享受自然,直到夕照时分背篓归家。当高低错落的灯组成为花海中灵动的“舞者”,这片空间也化作了水墨丹青中的一抹动态涟漪。正如陈子汗所说:“我们用十余年探索公共艺术家具——它不仅是功能载体,更是会说话的文化符号。”

受访者供图

长埭村村民林彬炜就常带着儿女来此散步,“新的斗笠灯组很好看,现在这里还铺了石板路可以进去玩,平时还有游客举着相机拍个不停。”

公共艺术装置成了新的打卡点位,同时也推动了乡村文旅经济的发展。2024年,长埭村累计接待游客36.98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917.7万元,同比增长29.14%。李卫东表示,之后将进一步推进“乡村剧场”打造,未来村民可在此举办市集活动,附近浙江音乐学院的学生也可以来进行露天演出。

受访者供图

“当斗笠从劳动工具升华为精神图腾,当路灯从照明设备进化为文化媒介,村子正进行美的觉醒。”这种审美觉醒在陈子汗看来,正是艺术乡建的核心,“村民在艺术中汲取能量后,从旁观者转变为创作者,又反哺到村庄建设中去。”

“《笠映》此次在巴塞罗那的出海是个开始。”刘卿表示,此次展览中,长埭村通过公共艺术家具作品的形式,展现在欧洲艺术家眼前。在此契机下,后续巴塞罗那艺术联盟将率团赴龙坞进行驻地创作,以西班牙艺术家的视角描绘茶山风貌和人文风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