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抗战故事丨我们家珍藏着一把大刀,爷爷说“这是传家宝,砍过鬼子”

2025-08-26 10:33:00

口述人:于恒洋

我爷爷的家里珍藏着一把大刀。记得很小时候在爷爷家里玩,我无意中发现一块用布仔细包裹的东西,打开来看才发现是一把大刀。大刀锈迹斑斑,刃口和刀尖已经不再锋利,刀柄带个大圆环,如果再系上红布条,就是《大刀记》里砍鬼子的大刀模样。

跑去问大人,爷爷第一次告诉我这把大刀以及抗战中我们家“于氏三烈士”的故事。

于恒洋(口述人)的爷爷于伟,仔细保存着先辈奋勇杀敌的大刀。

于荷村,是我爷爷的爷爷。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乐陵第一个党支部——荣庄村党支部的五位支部委员之一。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于荷村积极参加抗日工作,组织村民保家卫国,还让自己的儿子与弟弟参加了抗日武装力量。1940年,因为汉奸出卖,于荷村不幸被捕,在旧县镇(今河北省盐山县千童镇)日本鬼子的据点里,不论鬼子和汉奸如何威逼,我爷爷的爷爷都毫不动摇,宁死不屈,没有出卖自己的同志和抗日村民,最后被鬼子残忍的杀害。于荷村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深深感动了乡亲,乡亲们自发地把于荷村的遗体运回村里进行了安葬,并秘密地把于荷村的小儿子,也就是我爷爷的父亲保护了起来,没受到日本鬼子的迫害。

于荷池,于荷村的弟弟,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26岁的他毅然决然的告别年轻的妻子和两个幼年女儿,参加了抗日队伍,加入到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二营,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与其他战友一起共赴抗日前线。于荷池这一走就杳无音信,直到全国解放后,我的曾祖父经过多方打听,才了解到于荷池同志早在1941年的山东费县战斗中就不幸牺牲了。

于明,于荷村的大儿子,也就是爷爷的大伯。1937年,年仅17岁的于明背着一把大刀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一直坚持在冀鲁边区抗战一线战斗,用手中的大刀和枪奋勇杀敌,1943年刚担任靖远县(注:已撤销,今乐陵盐山庆云交界处)大队副队长的于明不幸在乐陵县大桑树战斗中牺牲。此时,于明仅仅23岁,而且结婚不到半年。于明使用的大刀被他的战友送回了老家,从我曾祖父的手里传到了我爷爷的手里,成为我们家的传家宝。

三位烈士先后牺牲,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在那烽火连天、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我的曾祖父于兴源秉承父亲和兄长的信仰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荣庄村党支部书记。在解放战争中,他带领村民成立了担架队奋勇支前,并荣立二等功。

每每讲起这些,爷爷总是用激动到颤抖的手摩挲着大刀,语气中饱含对先辈舍身救国的怀念景仰,还有一种豪迈一种悲愤,这种复杂深刻的情感,刻在我的脑海里。

现在,大刀依旧被爷爷用布一层层细心包着小心存放。前些年“于氏三烈士”坟墓从盐山迁回冀鲁边烈士陵园,上学时几乎每年假期我和弟弟都会去祭扫,并到乐陵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瞻仰参观。先烈的风采让我心驰神往,小时候做游戏,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模仿的就是《大刀记》等文学和影视作品:隐藏在深深的枣林里、青纱帐中,先是一轮“射击”,然后手持大刀奋勇冲向“敌人”。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沐浴在先烈光辉之下,作为党员的爷爷与父亲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我做出了表率。参加工作后回家的时间少了,现在的我很想回家再看看这把大刀,做一顿红烧肉给孝敬爷爷和父亲,然后告诉他们,我也会把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

(大众新闻记者 徐付彪 整理 )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