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老头”闹剧:当我们在吃瓜时,到底在吃什么?‌

2025-07-08 17:01:00

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7月8日通报:近日,江宁警方接到群众报警称其隐私视频被他人传播至互联网。江宁警方立即开展调查,并于7月5日将犯罪嫌疑人焦某某抓获归案。经查,焦某某(男,38岁,外省来宁人员)假扮女性,相约与多名男性发生性行为,并偷拍视频在互联网传播。网传南京60岁大叔男扮女装及与千余人发生亲密行为信息不实。7月6日,焦某某因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被江宁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南京“红老头”事件终于水落石出,警方一纸通报,戳破了这场荒诞的流量泡沫,却留下一个扎心的问题——为什么一个普通刑事案件,能演变成全民围观的“大型吃瓜现场”?

事件发酵时,最热闹的不是法律讨论,而是各种添油加醋的传言。“60岁”“千人斩”“故意传播疾病”——这些标签像钩子一样,精准钓起大众的好奇心。有人调侃:“现在没点魔幻情节,都不好意思叫新闻。”可当我们在朋友圈转发这些“刺激”细节时,是否想过:那个被造谣的“红老头”可能是个虚构角色,但视频里真实的受害者,正承受着隐私曝光的煎熬?

法律学者说,焦某某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造谣者也可能面临法律制裁。但比法律更先溃堤的,是人心里的那道防线。我们总抱怨网络环境乌烟瘴气,可每当有离奇事件发生,多少人一边骂“世风日下”,一边忍不住点开标题最耸动的链接?

仔细拆解这场闹剧的传播链,会发现一个黑色幽默:真正推动事件发酵的,可能正是我们每个人。

自媒体需要爆款,于是把38岁改成60岁,把“多人”渲染成“千人”;平台算法喜欢高热度内容,就把这些加工过的故事推到更多人眼前;而普通网友的一个“求资源”评论、一次“随手转发”,都在给这场狂欢添柴加火。到最后,所有人都成了流量流水线上的“临时工”,区别只是有人领到了广告分成,有人只赚到几句猎奇的快感。

这就像菜市场里围观吵架的大爷大妈,起初只是两个人争执,后来变成里三层外三层的圈子,最外围的人根本看不见真相,却喊得比当事人还起劲。

有人说:“我又没犯法,看个热闹怎么了?”但问题恰恰在于,当社会对隐私侵犯越来越麻木时,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今天我们可以笑着围观“红老头”,明天或许就会发现自己成了某个短视频里的“背景板”,或是微信群聊中的“笑料主角”。

真正的“洁身自好”,不仅是管住自己的行为,更要管住那双点击谣言的手、那张传播夸张说辞的嘴。就像老话说的:“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但如果我们都学会对离奇故事多问一句“真的吗?”,对隐私视频多说一句“别传了”,这片雪或许就崩不起来。

要打破这种循环,光靠法律铁拳还不够。执法部门要严打偷拍造谣,平台该给离奇标签“降降温”,而作为普通网民,或许可以从三件小事做起:让真相飞一会儿——遇到“大瓜”先别急转发,等警方通报比等自媒体脑补靠谱;把别人当人看——那些视频里的“主角”不是娱乐工具,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对算法说不——下次看到“60岁老汉如何如何”的标题,直接划走,就是最好的抵制。

“红老头”事件终会过去,但类似的闹剧可能换个马甲又来。说到底,网络环境就像一锅老汤——如果大家都往里面倒地沟油,最后谁都喝不上一口干净的。而当我们学会对猎奇内容“食欲减退”时,或许才能尝到信息时代真正该有的滋味:不是腥膻的刺激,而是清朗的余味。

总之,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有人作恶,而是所有人都在围观时,觉得自己只是看客。

来源:大河网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