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州:口岸架桥 生态铺锦 产业立柱

2025-08-11 13:14:00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既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枢纽,也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窗口。

近年来,博州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依法治州、团结稳州、生态立州、口岸强州、文旅兴州、产业富州“六大发展战略”,发展质效明显提升。

口岸引擎

激活开放发展新动能

阿拉山口口岸不仅是“一带一路”中的咽喉要道,更是博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在深入实施口岸通关能力和通关效率“双提升”工程后,阿拉山口铁路口岸、公路口岸通关承载能力分别达到4000万吨、200万吨。在全疆首创推行的“公路口岸+属地直通”模式,将公路通关时间压缩至5小时以内,铁路出口实现“秒级放行”,已累计通行中欧(中亚)班列4.6万余列,过货量达5.02亿吨。

钢铁驼队的鸣笛日夜不息,奏响了发展的主旋律。政策持续优化、服务更加贴心,是博州深入实施“口岸强州”战略的生动写照。

“我们通过‘组团式’包联企业,精准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阿拉山口市委副书记、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主任张梦帆介绍,一系列的乘数效应,让当地贸易业态不断丰富,昔日的过货通道已变成产业聚集之地。

阿拉山口拥有整车进口、进境粮食等“十大指定口岸资质”,以及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七大贸易政策平台”。随着各类设施不断升级完善,口岸经济也不断向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等地延伸,形成“功能互补、物流互通、多点支撑、联动发展”的格局,带动全州上半年进出口贸易额完成327.5亿元、增长21.9%,口岸经济正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赋能”。

生态铺锦

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

近年来,博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生态立州”战略为引领,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博州先后出台博尔塔拉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赛里木湖保护条例等6部地方性法规,给每一片草原、每一条河流戴上法治“护身符”。“十四五”以来,博州实施核心区禁牧、生态修复等43个项目,累计完成防沙治沙124.4万亩、国土绿化45.5万亩、退化草原修复78.9万亩。

同时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各县市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博乐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8%,全州的河流、湖库水质100%达标,赛里木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群众“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成为生活常态。

近年来,博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绿电装机占比达85.7%,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径愈发清晰。赛里木湖景区实施核心区禁牧,通过“游在湖内、吃住在湖外”的模式保护原生态,实现了“生态美”与“经济活”的有机结合。

产业赋能

构建多元发展新格局

博州紧扣“产业富州”战略,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全面推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绿色矿业、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商贸物流、进出口落地加工、文旅康养六大特色重点产业提质增效,以多元业态协同发展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领域,精河枸杞从传统晾晒向精深加工领域延伸,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各地;新疆天莱农牧集团作为“智慧养殖”的标杆企业,旗下“天莱香牛”声名远扬,受到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青睐;赛里木湖高白鲑凭借特色和优势,远销“欧洲水产大国”芬兰。这些品牌矩阵持续壮大,推动当地农副产品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变。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成为新增长极。立足风光资源优势,博州积极推进风光水火储全要素能源一体化开发利用,目前在建新能源装机规模近800万千瓦,正朝着打造千万千瓦级能源基地目标迈进。

文旅康养产业为经济注入活力。近年来,博州科学谋划各县市旅游功能定位、产业定位,以“整合优质旅游资源、促进县市联动、形成整体合力”为切入点,着力推动旅游业态深度开发,“产业龙头在赛湖、支撑业态在县市”的产业链条加速形成,旅游业成为富民强州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串串数字的持续攀升,一片片绿意的渐次铺展,一个个产业的集聚壮大,让博州既留存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栖居,又激荡着“机器轰鸣生产忙”的蓬勃活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白素君)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