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场上,奏响强军乐章的青春力量——联合军乐团演奏员群体扫描

2025-08-25 00:06:00
新华社照片,北京,2025年8月20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在进行训练(8月12日摄)。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举办在即,记者日前在阅兵集训点采访了解到,阅兵训练有条不紊推进,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再过一些日子,当雄壮的国歌响彻天安门广场,当整齐的方阵踏着铿锵的节奏阔步行进,联合军乐团将随之一同亮相。

这支千余人的队伍中,一张张面孔青春洋溢。他们用智慧理解音乐、演绎节奏,谱写一曲阅兵场上的动人乐章。

从实验室走向阅兵场

翻开联合军乐团的花名册,记者看到,大部分成员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不乏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博士、硕士。他们专业背景多元,涉及多个领域。

29岁的联合军乐团打击乐声部大镲演奏员吕家杰,是国防科技大学的专业技术上尉博士研究生。

当得知学校军乐团获得参加今年阅兵联合军乐团选拔机会时,正在撰写博士论文的吕家杰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人生能有几回搏?”吕家杰决心向困难发起挑战,图书馆排练室两头跑,赶在集训前完成了博士学位答辩。

在校期间,吕家杰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国际高水平期刊SCI文章,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参加一系列学术竞赛并多次获奖。

从实验室走向阅兵场,博士演奏员奏响的强军乐章一次次回荡在阅兵集训点。

28岁的博士教员田鑫,是联合军乐团第一排小号演奏员。

作为国防科技大学的一名科研人员,他发表SCI论文多篇,参与一系列科研项目。

凭着对军乐的热爱,田鑫在本科入学时就加入了学校军乐团。这一次,他光荣地站在了联合军乐团的队伍里。

“博士也是受阅战士。”来到阅兵集训点,田鑫在多个身份之间转换。训练场上,他是业务精湛的第一排小号标兵;队伍前头,他是深受队员信赖的副中队长……

新华社照片,北京,2025年8月20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在进行训练(8月12日摄)。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举办在即,记者日前在阅兵集训点采访了解到,阅兵训练有条不紊推进,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汗水弥补训练短板

阅兵集训点,军乐演奏员们以标准军姿站立。单是托举数公斤重的乐器保持稳定,就是一场肌肉耐力的“持久战”。

来自空军军医大学的长号演奏员周一丁第一天训练时,就感受到了差距。

“初次排练,我的气息非常短促,战友们却能奏出流畅动人的音符。”周一丁说。带着不服输的劲头,他不断练习唇振控制,反复摸索气息的支撑点。

汗水沿着他的鬓角流淌,滴落在铜管上,留下奋斗的印记。

33岁的单簧管演奏员贾卓然,是空军工程大学的一名文职硕士教员。

“参加联合军乐团是一种全新的历练。”一入职便参加学校军乐团的贾卓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大家证明:文职教员也能胜任军乐战士,也能完成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训练中,贾卓然面临体能素质存在差距等多重挑战。为了克服短板,他虚心请教自己的学员,倍加珍惜每次训练的机会。

从“三尺讲台”到火热的军乐训练场,贾卓然和战友们全力以赴兑现“博士硕士,强军战士”的铿锵誓言。

新华社照片,北京,2025年8月20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在进行训练(8月12日摄)。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举办在即,记者日前在阅兵集训点采访了解到,阅兵训练有条不紊推进,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工程师思维”提升演奏水平

深厚的学术背景,赋予了演奏员较强的乐谱解析与音乐处理能力。面对结构宏大的阅兵曲目,他们迅速把握作曲意图、风格特征及情感内核,并将抽象理解转化为精准的演奏指令。

“分析乐谱结构与分析材料微观组织异曲同工,都需抓住核心逻辑。”博士吕家杰说,“这让我们更快‘吃透’作品精髓。”

36岁的牛青青来自国防大学,目前担任联合军乐团小军鼓演奏员。科研训练的严谨、系统化思维被她引入乐团管理、声部协作中。

小军鼓演奏员李锐锟来自军事航天部队航天工程大学,从小接触打击乐。在声部配合时,他常常能够理性地理解并服务于整体音乐构架。

“高科技部队也应有高水平的文化生活。”李锐锟说,“完成这次阅兵任务回到学校后,我会更好地传播军乐文化。”

来自火箭军工程大学的刘会杰,是联合军乐团上低音号演奏员。学术研究的经历,磨练了他面对大量训练和复杂挑战的耐力与专注力。

联合军乐团总指挥这样评价高学历演奏员:“他们不仅技艺精湛,更能以‘工程师思维’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极大提升了团队战斗力。”

联合军乐团中的高学历群体,正是新时代中国军队人才结构优化升级的生动缩影。他们奏响的不仅是阅兵的乐章,更是科技强军、人才强军的恢弘篇章。

来源:新华社

作者: 梅世雄 王慧

相关文章推荐